时间:2023-08-27 04:25:30来源:
立夏三庚,是中国农历中划定三伏天开始的标准“夏至三庚便入伏”。
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,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。
定义
我国古代流行“干支纪日法”,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,循环使用。
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
区别在:字形和字义的不同。
"庚"是″人"字底,①用干支来纪日时(庚日),②指年龄(贵庚,同庚)。
"赓"是"贝字底″,表示连续、继续的意思(赓续),还表姓氏,取名(陈赓,华罗庚
入伏,是指进入“三伏”的意思。
民谚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。
历书规定:
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思是说,“从夏至日”开始往后数,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便开始入伏了。
这里的“庚日”是指古代的“干支纪日法”中带有“庚”字头的那一天。
中伏又称二伏,通常指的是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。
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。
三伏九翌就是三伏天与三九天,也就是一年四季最热最冷的时间
三伏是指夏天最热的天和冬天最冷的天。
三伏天,一伏是十天,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。
所以划分三伏天,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,为第一伏的开始天。
我国民间将冬至后的81天划分为9个阶段,每一个阶段为9天,称作冬九九,即三九。
夏至一般在6月21或6月22日,庚是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,一个庚日为十天。
夏至的三庚是指夏至后的三十天,第一个庚日之后是头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