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8-12 04:18:01来源:
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的《道德经》。
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”故事:
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,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。
据说老子的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,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。
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。
到了中午,理氏又热又渴,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。
从此,理氏怀了身孕。
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,生下一个男孩。
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,白白的大络腮胡子。
因此,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就叫“老子”。
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,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,对母亲说:
“李就是我的姓。
”
老子后来做过周朝的“守藏室之史”的官。
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职,因为这个缘故,老子知识渊博,在当时名声很大。
孔子年轻时曾经专门拜访过老子,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。
老子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,名字是《道德经》。
书中讲了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。
老子说:
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”意思是说,双臂合抱的大树,是从细小的幼芽开始长成的;很多层的高台,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垒起来的;千里远的路程,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完的。
在这里,老子用生动的事例,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。
后人将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作为成语,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,逐步发展的。
出自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意思是:
走一千里路,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。
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,逐步进行的。
原文如下: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译文如下:
合抱的粗木,生于毫末九层的高台。
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。
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出自老子的《道德经》。
这句的出处是: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;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
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
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,无执故无失。
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
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
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,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,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
选自《老子·道德经·第六十四章》
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。
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出自老子创作的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四章。
原文节选: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
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,无执故无失。
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
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
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,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,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