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粽子的来历(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)

时间:2023-09-02 12:05:13来源:

吃粽子的来历?

1、吃粽子的来历:

公元前340年,爱国诗人、楚国大夫屈原,面临亡国之痛,于五月五日,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。

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,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,引鱼虾来食。

以后,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,每到这一天,人们便竹筒装米,投入祭奠,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。

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?

答:

纪念屈原

吃粽子的来历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源于纪念屈原。

在战国时期楚国灭亡之际,屈原抱石投江,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其身体,就划着船往江里扔饭团、鸡蛋等,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吃粽子。

吃粽子是谁发明的?

公元前340年,爱国诗人、楚国大夫屈原,面临亡国之痛,于五月五日,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汨罗江,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,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。

以后,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,每到这一天,人们便用竹筒装米,投江祭奠,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——“筒粽”的由来。

即粽子。

拓展资料:

据记载,早在春秋时期,用菰叶(茭白叶)包黍米(五谷之一,长相类似小米,俗称大黄米,有粘度)成牛角状,称“角黍”;也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“筒粽”。

东汉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碱,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成为碱水粽。

现代多用糯米代替黍米,煮出来的粽子呈晶莹油亮的棕黄色。

晋代时,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

南北朝时期,开始出现杂粽。

就是在米中掺杂禽兽肉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,品种增多。

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

到了唐代,粽子的用米,已“白莹如玉”,其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

宋朝时,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

诗人苏东坡有“时于粽里见杨梅”的诗句。

元、明时期,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猪肉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等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

为什么端午节有吃粽子的来源?

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、楚国大夫屈原。

据传说,公元前340年,屈原面临亡国之痛,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汩罗江自尽。

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,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。

以后,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,每到这一天,人们便用竹筒装米,投江祭奠,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——“筒粽”的由来。

过年吃粽子的来历?

看过年吃粽子的来历

两广地区过年吃粽子,过年时吃的粽子称为年粽,取年粽的谐音“年粽年年中”,寓意来年有个好彩头!一般除了纯糯米的之外,还有会加入红豆蜜豆的,或者是鲜肉蛋黄栗子之类的,寓意生活甜蜜,五谷丰登!除了两广也有部分地区过年会吃粽子
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