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六计经典故事详细(三十六计寓言故事)

时间:2023-08-09 15:42:26来源:

三十六计经典故事详细?

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

【故事】公元589年,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。

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,定国号为陈,建都城于建康,也就是今天的南京。

战前,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,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。

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(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)集中。

还特令三军集中时,必须大列旗帜,遍支警帐,张扬声势,以迷惑陈国。

果真陈国难辨虚实,起初以为大军将至,尽发国中士卒兵马,准备迎敌面战。

可是不久,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,并非出击,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。

如此五次三番,隋军调防频繁,蛛丝马迹一点不露,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,戒备松懈。

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,陈国居然未有觉察。

隋军如同天兵压顶,令陈兵猝不及防,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(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)。

三十六计寓言故事?

围魏救赵。

典故如下:

公元前354年,赵国进攻卫国,迫使卫国屈服于它。

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,后来改向亲附赵国,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,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。

不到一年时间,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。

邯郸危在旦夕。

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,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(此时,赵国与齐国结盟)。

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,以孙膑为军师,率军救赵。

孙膑出计,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、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——襄陵,以麻痹魏军。

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。

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。

魏军为疲惫之师,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。

所以大败。

意为,与其共同去攻打同一地方的强敌,不如分头去攻打与该地方强敌关联度极大的其他地方的弱敌。

与其从正面去攻击气势旺盛的敌人,不如从侧面攻打其他地方防守和气势相对薄弱的敌人

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?

以逸待劳:

三国时,吴国杀了关羽,刘备怒不可遏,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。

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,居高临下,势如破竹。

举兵东下,连胜十余阵,锐气正盛,直至彝陵,哮亭一带,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。

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,率五万人迎战。

陆逊深谙兵法,正确地分析了形势,认为刘备锐气始盛,并且居高临下,吴军难以进攻。

于是决定实战略退却,以观其变。

吴军完全撤出山地,这样,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,反而处于被动地位,欲战不能,兵疲意阻。

相持半年,蜀军斗志松懈。

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,首尾难顾,在山林安营扎寨,犯了兵家之忌。

时机成熟,陆逊下令全面反攻,打得蜀军措手不及。

陆逊—把火,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,蜀军大乱,伤亡惨重,慌忙撤退。

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、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。

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?

以逸待劳:

三国时,吴国杀了关羽,刘备怒不可遏,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。

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,居高临下,势如破竹。

举兵东下,连胜十余阵,锐气正盛,直至彝陵,哮亭一带,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。

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,率五万人迎战。

陆逊深谙兵法,正确地分析了形势,认为刘备锐气始盛,并且居高临下,吴军难以进攻。

于是决定实战略退却,以观其变。

吴军完全撤出山地,这样,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,反而处于被动地位,欲战不能,兵疲意阻。

相持半年,蜀军斗志松懈。

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,首尾难顾,在山林安营扎寨,犯了兵家之忌。

时机成熟,陆逊下令全面反攻,打得蜀军措手不及。

陆逊—把火,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,蜀军大乱,伤亡惨重,慌忙撤退。

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、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。

推荐资讯